刑事案件有哪些?常見類型一次看懂
在台灣生活難免會遇到跟法律有關的事情,刑事案件有哪些是大家應該要稍微了解一下的。今天就用比較白話的方式,跟大家分享幾種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聽到的刑事案件類型,這些都是會被檢察官起訴、法官審判的犯罪行為。
首先來講講財產相關的刑事案件,這應該是大家最常聽到的類型了。像是偷東西的竊盜罪、騙人錢財的詐欺罪、強迫別人給錢的強盜罪,還有破壞別人東西的毀損罪都屬於這一類。尤其現在詐騙案件超級多,網路上隨便一個投資訊息可能都是詐騙集團的陷阱,真的要特別小心。另外像是不當得利的侵占罪也很常見,比如說撿到東西不還給主人,或是把公司的錢拿來自己用都可能觸法。
再來就是傷害人身的犯罪類型,這種通常刑責會更重。像是打人造成受傷的傷害罪、開車不小心撞死人的過失致死罪、故意殺人的殺人罪,還有性侵害之類的犯罪都屬於這類。現在社會上很重視的家庭暴力案件,包括虐待小孩或配偶,也都算是這類刑事案件的一種。
最後要說的是比較特殊的公訴罪,這個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。所謂公訴罪就是檢察官一定要主動偵辦的案件,就算受害者不告了還是要繼續處理。像是毒品犯罪、貪污、賄選這些都屬於公訴罪,而且刑期通常都比較重。另外交通肇事致人死傷也是公訴罪,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車禍和解就沒事了,該有的法律責任還是跑不掉。
以下整理幾種常見刑事案件類型給大家參考:
案件類型 | 常見罪名 | 刑責輕重 | 是否為公訴罪 |
---|---|---|---|
財產犯罪 | 竊盜、詐欺、強盜 | 輕至重 | 通常是告訴乃論 |
人身犯罪 | 傷害、殺人、性侵害 | 中至重 | 多數是公訴罪 |
公共危險 | 酒駕、放火 | 中至重 | 多數是公訴罪 |
毒品犯罪 | 販毒、吸毒 | 重 | 公訴罪 |
貪污賄賂 | 收賄、行賄 | 重 | 公訴罪 |
1. 什麼人容易捲入刑事案件?常見被告類型分析
當我們在新聞上看到刑事案件時,常常會想「這種事怎麼會發生?」其實啊,有些族群真的比較容易不小心就捲入法律糾紛。根據實務經驗,我整理了幾種常見的被告類型,大家參考看看,說不定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需要多提醒呢!
首先最常見的就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啦!20-35歲這個階段,很容易因為衝動行事吃上官司,像是打架滋事、酒駕、甚至是網路上的妨害名譽,常常都是一時衝動就被告了。再來是商業糾紛型的當事人,很多中小企業老闆為了生意周轉,一個不小心就會碰觸到詐欺、背信這些地雷,真的要多注意。
類型 | 年齡層 | 常見案由 | 風險因子 |
---|---|---|---|
衝動型 | 20-35歲 | 傷害、毀損、公共危險 | 血氣方剛、易受同儕影響 |
經濟壓力型 | 30-50歲 | 詐欺、侵占、背信 | 財務困難、生意周轉 |
誤交損友型 | 不限 | 毒品、組織犯罪 | 交友複雜、容易被利誘 |
法律觀念薄弱型 | 中高齡 | 妨害名譽、違反個資法 | 不熟悉網路規範 |
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誤交損友型,很多年輕人其實本性不壞,但就是交友圈複雜,莫名其妙就被拉去當車手或涉及毒品案件,等到被警察找上門才後悔莫及。最後是法律觀念薄弱的中高齡族群,常在網路上轉發未經查證的訊息,或是隨意在社群平台罵人,結果吃上妨害名譽的官司。
其實啊,很多被告一開始都覺得「不會那麼倒楣吧」,但法律真的就是踩到線就麻煩了。特別是現在網路發達,很多行為的界線比以前更模糊,一個按鍵按下去可能就觸法了。與其事後找律師,不如平常就多了解法律的紅線在哪裡。
2. 刑事案件通常要處理多久?流程時間全解析
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「刑事案件到底要拖多久?」這個問題其實很難有標準答案,但我們可以整理出大概的流程時間讓大家心裡有個底。要知道案件進度快慢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,像是證據是否明確、案情複雜程度,還有法院的排程狀況都會有差。
先來看看刑事案件的幾個主要階段:
流程階段 | 大概時間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警局偵查 | 2-6個月 | 最簡單的竊盜案可能1-2個月 |
檢察官偵查 | 1-12個月 | 複雜案件可能超過1年 |
一審法院 | 6-24個月 | 普通傷害案可能6-8個月 |
二審法院 | 6-18個月 | 重大刑案可能更久 |
三審最高法院 | 6-12個月 | 不一定每個案件都會到三審 |
警察機關立案偵查後,如果是比較單純的案件,像是路上隨機搶劫、普通傷害這種,通常檢察官偵查會快很多。但要是碰到那種跨國的詐騙集團、或是牽扯很多人的貪污案,光是蒐證可能就要花上大半年。我有個朋友之前遇過一件車禍致死案件,光是在地檢署就來回跑了快10個月才起訴。
進了法院之後速度就更難說了,通常第一審的時間是最難抓的,因為要看法官排庭的速度。有些法官手上案件堆得像小山一樣,開一次庭可能就要等一個月。如果是那種需要請專家鑑定的案子,像是醫療糾紛或是工程弊案,光是等鑑定報告可能就要等上三、四個月都不奇怪。
3. 哪些行為會構成刑事案件?台灣常見案例盤點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可能不自覺就踩到法律紅線。其實台灣有很多看似平常的行為,都可能讓你莫名其妙變成「刑事被告」喔!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大家容易忽略,但實際上會吃上官司的常見案例,幫你避開這些地雷。
先講最多人搞不清楚的「網路行為」。現在大家整天滑手機,隨手轉傳長輩圖或新聞連結可能就出事!像是轉傳未經查證的假消息(例如疫情謠言、選舉謠言),最重可被判3年以下徒刑。還有在社群網站留言辱罵「垃圾」、「去死」這類話,都可能被告妨害名譽,之前就有網友因為在Google商家評價寫「黑店」被告的案例。
再來是職場上常發生的狀況。很多人離職時會把公司客戶名單帶走,這就可能觸犯營業秘密法,最嚴重要關5年。甚至只是把公司檔案存在私人雲端硬碟備份,如果被認定是「竊取商業機密」,也是刑事責任喔!另外像下班後兼差接案,如果跟正職工作性質太相似,也有可能違反競業禁止條款。
行為類型 | 具體案例 | 可能觸犯法條 | 刑責 |
---|---|---|---|
網路言論 | 轉傳假疫情訊息 | 傳染病防治法第63條 | 3年以下有期徒刑 |
日常糾紛 | 停車格被佔就刮對方車 | 刑法第354條毀損罪 | 2年以下有期徒刑 |
感情糾紛 | 分手後公開前任私密照 | 刑法第315條之1 | 5年以下有期徒刑 |
金錢往來 | 借錢不還還搞失聯 | 刑法第339條詐欺罪 | 5年以下有期徒刑 |
交通方面也是重災區!很多人以為車禍和解就沒事,但如果是你違規導致對方重傷(例如闖紅燈撞斷人家骨頭),就算和解了還是會被依過失傷害罪起訴。另外酒駕就不用多說啦,現在標準超嚴格,只要吐氣酒精濃度0.15就可能被罰,超過0.25就直接涉公共危險罪,最重關3年還併科30萬罰金。
親友間的金錢往來也要小心。常見情況像是幫家人作保,結果對方跑路,債主來要錢時隨便說句「錢被他花光了不關我事」,就可能被告侵占或背信。甚至跟朋友合夥做生意,如果帳目沒記清楚,後來拆夥時很容易被告業務侵占,這種親友反目的官司超常見的!